English

迷人的外滩 文明的窗口

1999-05-24 来源:光明日报 刘健 我有话说

外滩是上海的窗口,上海的象征,也可以说是上海的代名词。于1999这一特殊的年份身处外滩,感受黄浦江畔微拂的极富时代气息的春风,心中更有万千感慨。从1843年外滩开埠到1949年上海解放,再到世纪之交的今天,一个半世纪的历程,外滩目睹了主权的沦丧到国运的昌盛,从租界的衰亡到民族的中兴。外滩的变迁,给我的印象可以用五个字概括:不变——变——巨变。

说其不变,从苏州河北岸的百老汇大厦到洋泾浜(延安东路)南畔的亚细亚大楼,那28个凝固的音符奏出的,回味得出略带历史余韵的音阶;从外白渡桥堍,两座花冈石石屏上的1907年的铜字到桥上同沐着夕阳余辉的钢筋铁骨。这一切,依然如故,不仅如此,在这幅“万国建筑博览”图上,哥特式的尖顶和爱奥尼克式的廊柱;西方古典式的精致和巴洛克装饰的奢华:后文艺复兴建筑手法和近现代主义风格构架似乎都一成未变。与其说是外滩经典的建筑没有变,不如说是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做得更好!

其实这些凝固音符也在悄悄地变,1987年起,外滩灯光夜景工程运用先进的泛光照明使它们以其晶莹剔透、凝重而不失流畅的迷人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时,仿佛拉开了它“变”的序幕。

外滩,在这条曾是洋行大班们坐着吱呀的牛拉小车,享受春申江迷人晚风的,被他们称作Bund的大道上,1992年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,工程北起黄浦公园,南至延安东路新开河,实施防汛墙外移、滨江绿地改造和中山东一路拓宽三大工程,成为上海开埠至今的最大改造工程,如今的外滩,1700余米江畔,滨江绿带郁郁青青,船式防汛堤下,各类商铺林立,陈毅广场、时代步伐瀑布钟、艺术画廊、现代雕塑,散布其间,拾级而上宽敞、亮丽的沿江大堤春风扑面,倚在那凌空的圆弧形的镂空眺台,放眼浦东,东方明珠、金茂大厦、国际会议中心等极富时代气息的经典建筑,赋就的改革开放现代音符,和身后那悲壮历史谱成的“万国建筑”凝固音符共同奏出了外滩“变”的恢弘乐章,在那条十车道的通衢大道上回响,似乎预示着外滩的明天会更灿烂辉煌。

然而,真正的变迁远不止此。称得上巨变的却是人们观念和素质在深层次上的变化,这才是真正的、深刻的变化。提起外滩,不由不使人想到兴起于70年代中后期,兴盛于80年代的外滩“情人墙”。每当入夜,一对对青年情侣依偎于那仅用砖石砌就的江堤上,不足千米的江堤,竟然会聚了数百成千对的恋人,可谓摩肩接踵。“情人墙”的红极一时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上海人文化活动的贫乏——诺大的上海,情人们竟不知何处能聚首。1993年,由市、区有关部门和外滩街道、海运集团公司组织了首场外滩广场音乐会——美的旋律。数年来,外滩共进行了几百场广场文化活动,用广场音乐、戏曲、舞蹈、歌咏各类艺术,展示了企业、军营、校园、社区各种文化,并向全市辐射。正如一位外地观众所说的那样,广场文化体现了上海人的文明,众所周知,上海人历来的公众形象是精明,从“精明”到“文明”一字之差,从情人墙的消亡到广场文化的兴起也不过是一时之间,然而这一切又似乎正是一种必然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